姓名 | 陳正茂 |
電話 | 0937-027-022 |
信箱 |
cmchen@tpcu.edu.tw |
開設 課程 |
台灣文化資產 |
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
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(真理大學)兼任講師(78年8月—84年7月)
光武工業專科學校專任講師(79年8月—85年7月)
光武工商專科學校專任副教授(85年8月—94年1月)
北台科學技術學院專任教授(今台北城市科技大學:94年2月—迄今)
曾榮獲行政院頒發連續任職滿十年服務獎章(民國90年5月31日)
曾榮獲私立教育事業協會服務十五年大勇獎(民國94年9月28日)
102年全國資深優良教師大智獎(民國102年9月28日)
(一)、編著
1、《曾琦先生文集》(全3冊)(台北: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,民國82年12月)。
2、《中國青年黨史料叢刊》(21冊)。
《醒獅週報》(4冊)(台北:國史館印行,民國82年12月)。
《新路半月刊》(台北:國史館印行,民國84年2月)。
《民聲週報》(台北:國史館印行,民國84年2月)。
《國論月刊》(7冊)(台北:國史館印行,民國84年2月)。
《國論週刊》(台北:國史館印行,民國84年12月)。
《國光旬刊》(台北:國史館印行,民國84年12月)。
《民憲半月刊》(2冊)(台北:國史館印行,民國84年12月)。
《青年生活半月刊》(台北:國史館印行,民國84年12月)。
《國防線、中國評論合刊本》(台北:國史館印行,民國86年12月)。
《剷共、中青、風雲、青年台灣合刊本》(台北:國史館印行,民國86年12月)。
《青年中國週報》(台北:國史館印行,民國87年6月)。
3、《左舜生先生晚期言論集》(3冊)(台北: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,民國85年5月)。
4、《聯合評論》(5輯)(台北:秀威版,民國98年7月)。
5、《新路周刊》(台北:秀威版,民國2010年7月)。
6、《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》(台北:秀威版,民國2016年11月)。
(二)、專書
1、《中國近代現代史》(台北:文京版,民國81年5月)。
2、《中國現代史》(台北:文京版,民國83年5月)。
3、《中國近代史》(台北:文京版,民國83年5月)。
4、《中國文化史》(台北:大揚版,民國84年5月)。
5、《中國通史》(台北:文京版,民國85年5月)。
6、《台灣史綱》(台北:文京版,民國88年3月)。
7、《世界文化史》(台北:文京版,民國90年12月)。
8、《中國現代史教學資源手冊》(台北:文京版,民國91年12月)。
9、《中國近代史教學資源手冊》(台北:文京版,民國92年3月)。
10、《台灣經濟發展史》(台北:文京版,民國92年5月)。
11、《歷史與文化》(台北:高立版,民國92年8月)。
12、《少年中國學會之研究(1918-1925)》(台北:中國青年黨黨史委員會出版,民國85年5月)。
13、《曾琦先生年譜》(台北:國史館印行,民國85年6月)。
14、《左舜生年譜》(台北:國史館印行,民國87年12月)。
15、《在野的聲音:青年黨人的時代關懷及其政治參與》(台北: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,民國93年12月)。
16、《傳記與思想:青年黨領袖群像》(台北: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,民國93年12月)。
17、《新編中國現代史》(台北: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,民國96年12月)。
18、《新臺灣史讀本》(台北:東大版,民國97年2月)。
19、《中國青年黨研究論集》(台北:秀威版,2008年5月)。
20、《醒獅精神──青年黨人物群像》(台北:秀威版,2008年10月)。
21、《新編台灣史》(台北: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,民國2008年12月)。
22、《臺灣早期政黨史略(1900-1960)》(台北:秀威版,2009年3月)。
23、《各擅風騷──民國人和事》(台北:秀威版,2009年3月)。
24、《敝帚自珍──陳正茂教授論文自選集》(台北:秀威版,2009年8月)。
25、《新編世界文化史》(台北: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,2010年3月)。
26、《理想與現實的衝突--「少年中國學會」史》(台北:秀威版,2010年4月)。
27、《台灣經濟史》(台北: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,2010年7月)。
28、《世紀交錯雜感錄--陳正茂隨思筆記》(台北:秀威版,2011年2月)。
29、《五○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史料蒐秘》(台北:秀威版,2011年5月)。
30、《逝去的虹影--現代人物述評》(台北:秀威版,2011年12月)。
31、《文化資產觀光--台灣文化資產》(台北:五南版,2012年12月)。
(三)、論文
1、<馮桂芬之生平及其變化思想初探>,《光武學報》第15期(民國79年5月)。
2、<廣州軍政府與國會之研究(1917-1920)>,《光武學報》第16期(民國80年6月)。
3、<李璜與現代中國>,《歷史月刊》第48期(民國81年1月)。
4、<淺論太平天國的科舉制度>,《光武學報》第17期(民國81年5月)。
5、<李璜與少年中國學會>,《近代中國雙月刊》第89期(民國81年6月)。
6、<少年中國學會與收回教育權運動>,《國史館館刊》復刊第12期(民國81年6月)。
7、<李璜早年的政治活動(1919-1923)>,《史學集刊》第24期(民國81年7月)。
8、<第三勢力在兩岸交流之角色分析>,(香港:第二屆海峽兩岸關係研討會)(1992年7月8-11日)。
9、<少年中國學會與反宗教運動>,《光武學報》第18期(民國82年5月)。
10、<曾琦與民國政治>,《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論文集》(民國82年6月)。
11、<李璜傳>,《國史館館刊》復刊第15期(民國82年12月)。又轉載於《中華民國名人傳》第13冊(台北:近代中國出版社,出版時間不詳)。
12、<余家菊傳>,《中華民國名人傳》第8冊(台北:近代中國出版社,民國82年3月)。
13、<何魯之傳>,《中華民國名人傳》第8冊(台北:近代中國出版社,民國82年3月)。
14、<曾琦傳>,《中華民國名人傳》第12冊(台北:近代中國出版社出版,民國83年6月)。
15、<常燕生傳>,《國史擬傳》第5輯(台北:國史館印行,民國84年6月)。
16、<陳啟天傳>,《國史擬傳》第5輯(台北:國史館印行,民國84年6月)。
17、<左舜生傳>,《國史擬傳》第6輯(台北:國史館印行,民國85年6月)。
18、<清太祖建儲考>,《光武學報》第21期(民國85年6月)。
19、<左舜生在民國三十五年>,《光武學報》第22期(民國86年6月)。
20、<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發起之初探>,《東北文獻》第28卷第3、4期(民國87年6月)。
21、<明末澎湖群島海防地位之探討>(香港:第一屆近代中國海防國際研討會,1998年6月)。後轉載於《老古石季刊》第17、18期(澎湖: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出版,民國87年9、12月)。
22、<論吳稚暉與章太炎一段交惡的經過>,《光武學報》第23期(民國87年11月)。
23、<「第三勢力運動」史料述評-以《自由陣線》週刊為例>,《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》(民國87年12月)。
24、<半世紀來中國青年黨之研究概況與述評>,光武技術學院校內專題研究報告(民國90年5月)。
25、<中法戰爭與澎湖海防>(香港:第二屆近代中國海防國際研討會,2002年6月6-8日)。後出專書論文集,2004年3月,《我武維揚──近代中國海軍史新論》,香港海防博物館編製,頁232-247。後又轉載於《光武學報》第26期(民國91年6月)。
26、<遠見與侷限--試論左舜生之史學特點與貢獻>,(香港:香港史家與史學研討會,2004年6月10-12日)。又載於《光武學報》第27期(民國93年3月),頁255-276。及《傳記文學》第86卷第4期(民國94年4月),頁4-24。
27、<一頁滄桑史--試論青年黨來台分裂始末(上、下)>,《傳記文學》第84卷第5-6期(民國93年5-6月),頁20-34。4-19。後又以<試論青年黨來台分裂始末的一頁滄桑史>轉載於《光武通識學報》創刊號(民國93年3月),頁105-157。
28、<梁實秋與國家主義派>,《傳記文學》第85卷第2期(民國93年8月),頁18-30。
29、<「大江會」的國家主義運動──以梁實秋為探討對象>,《香港中國近代史學報》第3期(2005年),頁21-43。
30、<動盪時代的印記──「自由人」三日刊始末>,《傳記文學》第87卷第4期(民國94年10月),頁18-35。
31、<抗戰中推進民主──青年黨與抗戰時期的民主憲政運動>,「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六十週年紀念學術討論會論文集」(2005年10月29-30日),頁369-387。後又刊載於《北台通識學報》第2期(民國95年3月),頁60-76。及《傳記文學》第88卷第4期(民國95年4月),頁21-36。
32、<青年黨與政治協商會議>,《傳記文學》第89卷第3期(民國95年9月),頁15-35。
33、<青年黨與制憲國民大會>,《傳記文學》第90卷第2期(民國96年2月),頁34-44。
34、<堅持民主憲政──青年黨與雷震>,《傳記文學》第90卷第5期(民國96年5月),頁4-23。
35、<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史論述的統獨大戰──陳芳明vs陳映真>,《北台灣通識學報》第3期(民國96年5月),頁25-42。
36、<青年黨常燕生的教育思想初探>,《北台灣通識學報》第3期(民國96年5月),頁163-212。
37、<滄桑五十年──記民社黨在台灣>,《傳記文學》第91卷第6期(民國96年12月),頁34-51。
38、<挫敗下求生──國民黨在台灣的改造運動>,《傳記文學》第92卷第3期(民國97年3月),頁55-71。
39、<五○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史料之介紹與略評>,《傳記文學》第92卷第6期(民國97年6月)。
40、<廖文毅與「台灣再解放聯盟」>(上)(下),《傳記文學》第94卷第1、2期(民國98年1-2月)。
41、<同為「北大人」──記胡適與李璜的情誼>,《傳記文學》第94卷第5期(民國98年5月)。又轉載《溫故》(大陸北京)第17期(2010年1月)。
42、<記光復初期中共在台之地下組織──「台灣省工作委員會」>,《北台灣通識學報》第5期(民國98年7月)。又轉載於《傳記文學》第95卷第3期(民國98年9月)。
43、<深耕台灣--記光復初期的國民黨與三青團>,《傳記文學》第96卷第2期(民國99年2月)。
44、<「中國的左拉」--漸被遺忘的大河小說家李劼人>,《傳記文學》第96卷第5期(民國99年5月)。又轉載於《名作欣賞》(大陸山西太原)總第330期(2010年8月上旬刊)。
45、<深耕臺灣:記光復初期的國民黨>,《北台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》第6期(民國99年6月)。
46、<動盪時代下的堅持--記《新路》周刊>,《傳記文學》第97卷第4期(民國99年10月)。
47、<自由主義在台灣的緣起緣滅>(上、下),《南方都市報》(大陸廣州)(2010年11月16、18日)。
48、<吳國楨事件始末>,《南方都市報》(大陸廣州)(2010年12月23日)。
49、<五○年代香港第三勢力的主要團體--「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」始末(1952-1955)>,《傳記文學》第98卷第3期(民國100年3月)。;又刊載於《北台灣學報》第34期(民國100年6月)。
50、<顧頡剛的永恆戀人--譚慕愚>,《南方都市報》(大陸廣州)(2011年4月15日)。
51、<康白情的詩情與悲情>,《傳記文學》第98卷第5期(民國100年5月)。
52、<離奇失踪的費鞏>,《南方都市報》(大陸廣州)(2011年5月26日)。
53、<世上方知有健兒--記劉大杰>,《悅讀》第22期(大陸江西南昌)(2011年6月10日)。
54、<何炳松與「籌而未設」的國立東南聯合大學>(上、下),《包商時報》(大陸內蒙古包頭)(2011年6月25日、7月25日)。
55、<周旋於國、共之間:青年黨左舜生在民國35年時的政治動向析探>,《北台灣通識學報》第7期(民國100年6月)。
56、<遭日軍殺害的戲劇家侯曜>,《書屋》(長沙)第10期(2011年11月)。
57、<從擁汪到投蔣的顧孟餘>,《傳記文學》第100卷第5期(民國101年5月)。
58、<動盪時代下的堅持:記《新路》周刊>,《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》創刊號(民國101年4月)。
59、<戰後台獨運動先驅--廖文毅與「台灣再解放聯盟」初探>,《臺北城市大學學報》第35期(民國101年5月)。
60、<胡適與常燕生--兩位理性知識分子的交誼>,《傳記文學》第101卷第4期(民國101年10月)。
61、<滄桑五十年--記民社黨在台灣>,《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》第2期(民國102年4月)。
62、<堅持民主憲政--青年黨與雷震>,《臺北城市大學學報》第36期(民國102年5月)。
63、<童冠賢:從大學教授到第三勢力主將>,《南方都市報》(大陸廣州)(2013年7月31日)。
64、<第三勢力運動:《自由陣線》集團的興衰>,《南方都市報》(大陸廣州)(2013年9月4日)。
65、<從擁汪到投蔣的顧孟餘>(上),《南方都市報》(大陸廣州)(2014年3月4日)。
66、<從擁汪到投蔣的顧孟餘>(下),《南方都市報》(大陸廣州)(2014年3月5日)。
67、<書生從政的悲劇--顧孟餘政治活動之探討>,《臺北城市大學學報》第37期(民國103年3月)。
68、<第三種聲音--《自由人》三日刊始末>,《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》第3期(民國103年4月)。
69、<文化觀光與歷史事件的論述--以「臺灣文化協會」為例之說明>,《臺北城市大學學報》第38期(民國104年3月)。
70、<《現代週刊》研究(1945-1946):兼論其反映戰後國民黨的「再中國化」政策>,《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》第4期(民國104年4月)。
71、<國府治台初期「再中國化」政策之探討>,《傳記文學》第108卷第3期(民國105年3月)。
72、<文化資產與觀光產業之研究--以台灣布袋戲為例>,《臺北城市大學學報》第39期(民國105年4月)。
73、<另一條道路--左舜生與香港第三勢力運動之研究>,《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》第5期(民國105年4月)。
74、<文化資產與觀光產業之研究--以台灣歌仔戲為例>,《臺北城市大學學報》第40期(民國106年4月)。
75、<投機或被利用:「政建協會」、蔣渭川與「228」>,《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》第6期(民國106年3月)。